說到工業(yè)余料,想必在座的制造業(yè)人都會撇撇嘴,露出不屑又無奈的神情。用之無味棄之可惜八個字,足以解釋“中國制造”在“冗余”問題上,情感“過!钡膹碗s心理,以及滿腔“工業(yè)4.0”背后,制造業(yè)瓶頸期爬一步退三步的無計可施。
既然余料如此不受待見,長期占用空間資源,二次利用上明顯水土不服,也賣不掉幾個錢,不如拋開“于心何忍”的假面,為它們重覓安身立命之處,或者當當主角也無妨,而你,至少也會是這出“攻余”大戲的導演。
我們來聽聽發(fā)生在同行身上幾個典型的小故事:
案例一​
王老板最近苦惱了好幾天,一直穩(wěn)定的客戶突然不繼續(xù)合作了。多方打聽后,得知7年老客戶找到一家質(zhì)量相近,卻便宜很多的貨源。而那個供應商的報價,便宜到不可能盈利,自己工廠的不銹鋼柜如果按這個價格賣,賠本是毋庸置疑的。那么這個潛在的競爭對手是如何做到的呢?
王老板同客戶的采購一起去拜訪那個供應商時,發(fā)現(xiàn)車間里有很多原材料尺寸不一,像是一些邊角余料,此時終于明白了,這么低的價格,原來出自更低的材料成本。這么多邊角余料是從哪來的,王老板完全不了解這些渠道,只能將客戶拱手讓人了。也許王老板更不清楚,老客戶購買的這批原材料,已在供應商倉庫閑置了7年。
從1秒被切割,留守倉庫,再到價值回歸,不銹鋼邊角余料自我懷疑了7年。
因為工業(yè)e站,伯樂終遇千里馬,而誰又是真正的伯樂?
案例二
唐先生是一家汽車配件生產(chǎn)公司老板,自從去年公司擴大規(guī)模,車間不到一個月就能產(chǎn)生十幾噸的邊角余料。這些邊角余料大部分規(guī)格整齊,量大,當做廢品清理掉可惜,不清理又找不到對應的售賣渠道,原先七、八塊錢買過來的原材料,現(xiàn)在一塊都賣不掉。賣給回收中心,價格只是略微高點,還是遠遠低于唐先生的預期。
唐先生相信,一定會有廠家需要這類規(guī)格的原材料,如果找到這些買家,以原材料一半的價格出售,雙方都能獲利。是否有一個聚焦制造業(yè),提供企業(yè)供求信息共享、買賣交易的平臺,唐先生問遍了身邊的朋友,都不知道。
從1個月產(chǎn)生十余噸邊角料,售賣無門,再到偶得渠道,老板費心動用了15個人脈資源。
因為工業(yè)e站,余料交易信息與渠道共享模式駛向高速,而高速延伸至何方? |
|